网站首页 > 财富人生> 文章内容

冬季大棚经济让新疆农民“生财有道”

※发布时间:2020-5-12 12:50:4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周公解梦 梦见洗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党的十九大勾勒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意。在眼下白雪皑皑的新疆乡村,设施农业让不少农民在本来清闲的寒冬里忙碌异常。大棚里温暖如春,蔬菜绿意盎然,花卉枝叶伸展,农户们正在抓紧时间为冬季市场供应抢手的蔬菜、花卉、水果,在新的一年里,开一个增收的好头。

  “现在,我们的蔬菜大棚80%的蔬菜已经收获上市了,不久就可以种植新一茬蔬菜了。”1月16日,乌什县大唐设施农业人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华告诉记者。

  “蔬菜价格正好,青菜每公斤批发价5元钱。”合作社——乌什县乌什镇南关村的马芬英两口子今年承包了两个温室大棚,现在他们种的蔬菜正走俏市场。

  同村郭贵海的蔬菜大棚里莴笋和小白菜等反季节蔬菜也上市了:“现在以绿叶菜为主,春节以后,再种上青椒、黄瓜、葫芦瓜等蔬菜,四五月份又可以上市了。”

  “眼下,反季节蔬菜的销售情况很好,主要供应乌什县市场。”唐华说,这个冬天,合作社一个大棚平均可以为农户带来5000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乌什县育苗中心正在为全县6乡3镇大棚菜农培育西红柿、青椒、黄瓜、葫芦瓜等不同品种的蔬菜苗,今年预计全县培育蔬菜苗230万株。

  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昭苏县乌尊布拉克乡,种植大户刘栓来占地1000平方米的大棚里,青菜、辣椒等蔬菜绿意盎然。

  刘栓来经营温室大棚已经有好几年了,管理起来颇有一套:为了能在今年春节前后上市一批蔬菜,去年11月底他就撒下了种子,每日仔细照料。眼下,蔬菜叶片肥壮。他心里也有了数:这个冬天能收入2万元左右。

  反季节蔬菜基本不愁销,让不少农户尝到了甜头,并开始尝试大棚种植花卉、水果等更具经济效益的作物了。

  在种植户谢玉慧家的大棚里,一株株月季花苗在温湿适中的中茁壮成长。“今年,我一共育了28万株花苗,有20多个品种。”谢玉慧说,冬季主要就是照顾好花苗,开春能收入万元。

  种花种得越来越有经验,谢玉慧也有了新的打算。这一批种完了,她打算按照更标准的方法培育月季花,不同颜色分开培育,顾客好选择,也能卖个好价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玛纳斯县有温室大棚1053座,占地2477亩,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

  不少地方的温室水果更是冬日市场的宠儿。在尉犁县,红彤彤的温室草莓让大自然合作社的梁慧英满怀希望。

  眼下,草莓已经进入了成熟季,开始陆续上市销售。梁慧英介绍,大棚里的草莓有奶莓、香梅、久莓等多个品种,都是从、浙江等地发过来的优质品种。为了口味,又能卖个好价钱,草莓从种植到挂果全部采取有机种植管理方式,底肥用的是农家肥。

  “一个棚的草莓能持续到6月份,顾客可以到大棚内自助采摘,由于是反季节种植,价格自然比平时高一些。”梁慧英说。

  作为新疆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农业既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厅了解到,2017年,全区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全区设施农业生产面积93.7万亩,同比增加2.7万亩,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等303万吨。

  2018年,针对设施农业,自治区将继续在南疆推广群众接受度高的大小拱棚,在北疆面向中亚市场打造外向型农业桥头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新农民,便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这样一支“三农”工作队伍。他们,拥有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是连接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市场的桥梁,他们将人才、资金、土地留在乡村,形成活水,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这才有了乡村振兴的根本。

  “农民搞种植要讲科学,种得多不如种得精。”1月16日,接受记者采访的温宿县共青团镇阿孜干布拉克村种棉大户李晓云,这样理解符合习总新要求的“新农民”。

  今年42岁的李晓云是当地种棉大户,种棉花有20年。虽然拥有2000多亩地,但2017年他只试种了191亩机采棉,仅棉花收益就达20万元。除了400多亩核桃外,余下的全部对外承包,总收入不菲。

  李晓云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从新疆塔里木大学毕业后,回温宿县国土局工作,不久辞职到村里从事棉花种植。

  正是得益于不断的学习考察,2017年,当温宿县的棉户仍在种植手采棉时,李晓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集中平整,种起了机采棉。

  从4月10日播种到10月20日棉花采收,李晓云积累了棉田种植和管理经验:花蕾期要施肥,过早过晚都不好;滴水要控制水量,滴多滴少都会影响产量;打缩节安要掌握量和时机,千万不能让棉花长成“高脚苗”……

  谈及种机采棉初衷,在新疆,棉花种植户普遍反映,一到用工季就不好找工人,就是找到也用不起。“进入农忙期,每天的工钱在150-200元之间。从4月初到9月底累积下来,这些成本可不低。”李晓云说,特别是拾花季节,要么找不到拾花工,找到了每公斤支付拾花费2-2.2元不说,还要解决吃住。

  “做任何事情都要赶到别人前头。比如,每年9月、10月是农资最便宜的时候,要及时买好棉种、地膜、化肥……”李晓云说,要学会将种植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李晓云说,他2017年的棉花亩产达400公斤,由于试种第一年经验不足,管理期间产生了浪费,不然预计能亩产450公斤。

  “手采棉每亩地的成本在2100-2200元。2017年试种机采棉效果还不错,算下来比手采棉每亩省了820元。”李晓云说,“机采棉既方便采收又方便滴水、施肥、喷药,我更有信心在2018年增加种植机采棉面积。”

  春季机械播种,夏季机械施肥、喷药、除草、滴灌,秋季机器采收,全程机械化,让李晓云了“穿着皮鞋去种地”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指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天山南北正在持续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更美、更好、村民更富。

  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东沟乡的主街道宽敞平整,就算载客60人的大客车也能在这里轻松停靠,两边的水渠在夏天时会有水从中流过,街道两边高大的白杨树将这条主干道打造成了一条林荫大道。在街道上,分布着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们开的小超市、小饭馆,无论是就餐还是买日用品都很方便。

  对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东沟乡农民们有着切身感受。“以前是土,下雨后特别泥泞。”东沟乡苇子村村民马瑞告诉记者,自己眼睛不好,曾经不敢随意出门,现在道变得平坦了,他一个人也能摸索着出来散步。现在他开了个推拿按摩店,妻子在附近的徒步木栈道上班,两口子成了小老板和景区员工。

  令东沟乡苇子村村民们感到舒心的不只是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有农产品销售方式的改变。每年入冬,是村民卖大葱的季节。苇子村70%的村民从事种植业,全村耕地面积4567亩,主要种植优质大葱、洋葱等。

  曾经由于销售渠道不畅,一公斤大葱只能卖到3角—5角钱。苇子村村民热西丁阿里木汗说,去年开始,在乌鲁木齐银行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们的大葱通过电商平台卖了出去。“一公斤卖了9角钱,最高的卖到了1.3元。”热西丁阿里木汗说,“苇子村”大葱开售不到一天销售近3000公斤,销售价格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苇子村6队村民窦吉生拿着从乌鲁木齐银行申请来的五万元无抵押支农信用贷款,准备扩大自己的土鸡养殖场,将养殖的土鸡量增加一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在东沟乡东湖村,村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手里有钱了,田里有水了,圈里羊多了。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2100平方米的现代化圈舍,可圈养1700多只羊,养殖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3公里的防渗渠能在半个小时将全村土地灌溉一遍,村民增种了百合等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村民年均收入翻了一番。

  在东沟乡有一片绵延12公里的河谷次生林,2014年,达坂城区委、区投资在这里修建了10公里的徒步木栈道,东沟乡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起了农家乐,经营者马红文说,现在他正在对农家乐进行升级,增加套房和娱乐设施。据了解,通过经营农家乐,一些农民一年收入可达15万元—20万元。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对于东沟乡农民来说,他们有更明确的目标,即继续以旅游资源为依托拓展服务业,实施农产品品牌化,让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近几年,我们不断创新,加大了对海棠果产业的开发力度,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未来,我们还要不断创新,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挖掘海棠果的附加值。”1月16日,新疆奇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果农业)董事长周勇说。

  海棠果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糖类、多种维生素、有机酸等,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提高机体功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奇台县拥有丰富的海棠果资源,但因种种原因,产业化开发程度不高。在奇果农业没来之前,当地海棠果种植户时常因销无门眼看果实烂在树上。

  党的以来,奇台县按照昌吉州提出的“西葡东果”特色林果业发展思,提出大力发展南部丘陵特色林果、中部平原种苗花卉、北部荒漠沙产业林业产业带。其中,在南部山区逆温带区域重点发展海棠产业,并计划通过3-5年时间把奇台县打造成全疆栽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文化反响最大的“海棠之乡”。

  因为有了做规划,谋布局,奇果农业看到了开发海棠果的机遇。企业加快了产业化开发力度,在奇台县南部山区开辟海棠果种植,成立奇果林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开发海棠果产业。

  为此,奇果农业积极与新疆农科院、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院所达成科研合作协议研发出果干、果丹皮、果酱、果酒、果醋、果茶等8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海棠果佳品,专门找到国内专家为海棠果产品“量身定做”生产线,同时参照国家标准,细化制定了适合奇果农业的海棠果研发标准,使其生产遵照专业化、标准化的操作来进行。奇果农业还引进国内先进机器设备,配合发明自有专利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挖掘海棠果的价值。2017年,奇果农业研发出两款果酒,目前正在面向市场推广。

  在海棠果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奇果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从上游的规模化种植,到中游的标准化生产,再到下游的全力营销,通过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奇果农业把海棠果从滞销产品变成了热销商品。

  目前,奇果农业开发的“奇果”牌海棠果系列产品做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其冰糖心海棠果干通过自己的网店、微店和其他销售渠道,已远销、天津、上海、四川、江浙等地。

  周勇表示,2018年,奇果农业计划启动集文化、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海棠文化生态产业园项目,希望海棠果能走出奇台县,跨入新疆名果之列,成为新疆的标志性果品。政府引导基金http://www.cgpinvestment.com/,

  

关键词:生财有道